阅读提示
当今社会,许多人采取了“职住分离”的生活模式,即生活在一个城市,工作在另一个城市。一边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,一边为了陪伴家庭、抚育孩子,于是,一种“新父职”模式渐渐流行:在两座城市间来回奔波的“双城爸爸”。本文作者访谈了20位具有高学历、中产特征的“双城爸爸”,发现双城奔波使得他们和妻子儿女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流动的状态,而这种流动状态促使“双城爸爸”们有意识地塑造出“现代慈父”的形象。
■高修娟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,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,许多人采取了“职住分离”的生活模式,即生活在一个城市,工作在另一个城市。相比于母亲,父亲更有可能采取这种“双城”生活模式,这样的父亲群体可以称为“双城爸爸”。“双城爸爸”虽然不能经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,但也不会长久地分离,这使得他们和妻子儿女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流动的状态,而这种流动状态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塑造出“现代慈父”的形象。
笔者访谈了20位具有高学历、中产特征的“双城爸爸”,他们年龄在29~40岁之间,职业为工程师、管理人员等,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,他们往往离开家庭所在的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工作,多则每周回家一次,少则一两个月回家一次,呈现不断流动的状态。妻子则选择稳定但收入较低的工作,兼顾家庭与工作,有祖辈帮忙照料孩子。这群流动的父亲免除了日常育儿的繁重工作,却有着较高的参与育儿的热情,在离家的时候他们利用工作日的晚上和孩子进行频繁的视频通话,和孩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,实现一定程度的远程参与。在周末或者假期回家的时候,他们会比较密集地参与孩子的生活,实现高质量的陪伴。流动的状态使得这群父亲明确了自己作为育儿辅助者的角色,主动放弃传统的父亲权威,有意识地塑造慈爱平等的父亲形象。
认同“严母慈父”的育儿模式
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中,“严父慈母”是理想的父母角色模式,父亲是严格的权威,母亲是慈爱的照料者。现代家庭育儿观念中沿袭了“严慈相济”的育儿观念,却未必沿袭“严父慈母”的角色模式。在城市中产家庭中,母亲往往是育儿总管,父亲则总是处于缺席的状态,严格的“虎妈”与慈爱的“猫爸”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角色模式。而在“双城爸爸”的家庭中,这种“严母慈父”的现象更加突出。究其原因,在“双城爸爸”的家庭中,流动的爸爸无法参与到日常育儿事务中,他们只能作为育儿的辅助者,而守巢的妈妈是全权在握的育儿总管,因此这些爸爸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父亲权威,转而维护母亲的权威。一位爸爸讲述了自己调整育儿观念的经历:“之前我对孩子报那么多学习班这个事儿,是比较有意见的,刚开始的时候还坚持己见,……因为我总不在身边,还是更尊重母亲的意见。”另一位爸爸说:“毕竟孩子大部分时间还是跟妈妈在一起,我觉得还是要尊重她的决定,要不然的话,孩子不听她的话也不好。”育儿必须有家庭权威,流动的父亲明确意识到自己无法承担权威者的角色,因而主动放弃这种权威,转而认同并尊重母亲作为育儿权威的角色。
同时,这些爸爸虽然不能承担育儿的主要角色,但会积极思考育儿问题,根据母亲育儿的情况,有意识地查漏补缺,以便发挥好育儿辅助者的角色。在“双城爸爸”的家庭中,妈妈们承担了繁重的育儿工作,因此普遍表现出严格、权威、精细、暴躁的特点,而爸爸们往往就有意识地建构慈爱、放松、耐心、朋友式的慈父形象,以配合妈妈的严格管教,缓解紧张的母子关系。如一位爸爸会在回家时带儿子做一些平时妈妈不允许做的事情,缓解母亲的严格管控。“……他妈妈平时不喜欢他出去吃东西,我会偷偷跟他去吃东西,或者带他去吃点甜食,……就这些小事情。他妈妈平时不让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我回家之后带他去做一些。我做这些会让他感觉到家里不会永远都会对他管得这么严。”另一位爸爸则认为妻子“强势”“性格差”,自己就必须更加和蔼有耐心一点:“孩子经常调皮捣蛋了,他妈妈吼他两句也是常有的。我有时候不回来,回来以后不可能说就待在家待两天,就吼孩子吧。我对他算是比较细心、耐心。他们心里边感觉我稍微和蔼一点。”关于流动与父职的研究表明,迁移会增加父亲的情感表达。这群“双城爸爸”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,流动使父亲明确了自己的育儿辅助者的角色,也使得他们对妻子和儿女怀着愧疚的心理,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情感表达,有意识地以父亲的慈爱补充母亲的严格,以父亲的宽松缓和母子关系的紧张。这也不同于传统的父亲作为家庭育儿的指导者,而母亲是执行者的形象,而是反过来,以母亲为主导者,父亲为补充者。
营造“父慈子孝”的温馨氛围
“双城爸爸”不仅在父母关系中调整自己的角色,也有意识建构新型的父子关系,以便适应流动的家庭关系。和其他流动父亲相比,“双城爸爸”的流动具有独特之处,他们并未和孩子长期分离,而是不断地团聚,又不断地分离,这种流动的父子关系使得他们不像长期在外的父亲一样,与孩子疏远,也不像在家父亲一样具有日常相处模式。
“双城爸爸”经常在周末和假期回到家中,这使得父子相处的时机总是和游玩休闲联系在一起,因此具有轻松愉快的氛围。有关父亲参与的研究表明,有参与意愿的父亲,其增多的育儿时间并未减少其劳动时间,而是将育儿活动纳入休闲时间的结果,因此父亲的参与更多体现在陪玩上。这一点在“双城爸爸”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,他们的育儿时间和休闲时间合二为一,因此他们回家之后的育儿活动主要体现在带孩子去公园、游乐场,陪孩子运动等。“双城爸爸”每一次回家总带着一种小别之后重逢的意味,因此一些爸爸在回家时给孩子带上礼物,使孩子乐于见到爸爸回家。许多爸爸很自豪地说孩子很想念他,经常盼着他回家。爸爸们通过礼物、陪玩,营造了父子之间愉快的相处时光,也使得父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父子联系,这种父子时光,使得父亲们不仅感觉到自己尽到了一定的父亲责任,还让父亲享受了亲密的父子之情,这和传统家庭中疏远紧张的父子关系大相径庭。
此外,流动的状态还加速了父亲的去权威化。一位爸爸点明了其中的逻辑——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:“我也在变化,最早就是因为总在一起,我觉得更多的是拿出爸爸或者说长辈对晚辈的这种感觉。我不自觉地就(把自己)带入(这种)命令式的安排。但因为现在总也不在身边,这种命令她得接受才行。她不一定会按照你的命令去完完全全执行。这时候,我也在有意识地消化和理解,更多时候转向朋友式的或者引导式的教育方式。”因此,爸爸们提到父子关系时,不喜欢使用“权威”之类的词语,而是更经常使用“平等”“引导”“朋友”“沟通”等字眼。如一些爸爸所说:“我们都是平等交流”“小孩子不都得顺着他,对吧?引导她顺着自己的走”“我们也没有苛刻的要求,以引导为主,因为他毕竟是一个独特体”。这些例子都表明,“双城爸爸”不再像传统的父亲那样强调父亲权威,而更加尊重儿童,以儿童为中心,塑造平等的、有策略的好父亲的形象。
“双城爸爸”是一群具有特定处境的爸爸群体,他们身上体现了现代社会父职转型的典型特征,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:父亲以经济供养为主,缺席儿童日常生活,也体现了现代转型的特点,如更加平等,更加慈爱等。而流动的处境——经常离家又经常回家的流动状态,尤其促进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去权威化的过程,使得他们身上更加体现了“现代慈父”的特点。
(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)
注: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“流动家庭儿童养育中的亲职实践研究”(SK2020ZD11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河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75 联系邮箱:435 226 40@qq.com